哈药、三生合作告吹 龙赞:哈药有意将直销概念淡化
2012-02-27
来源:中国经济新闻网
编辑:liwei

   哈药集团(下称哈药)再次因为直销被卷入舆论漩涡。不同的是,哈药这次是主动披露旗下两家直销企业的业务混同乱局。

  2月22日,哈药下属黑龙江销售分公司与其子公司哈尔滨哈药健康产业有限公司被哈尔滨市工商局认定涉嫌违反《直销管理条例》违规从事直销业务,要求其立即停止违规经营行为,并积极做好经销商的退货退款工作。

  2009年底宣布启动直销运行,到2011年10月哈药旗下哈药健康产业宣布转为店铺模式,再至近日哈药公开宣布旗下两企业的业务冲突,这期间哈药发生了什么,对于哈药直销产生了什么影响令人深思。

  两套直销班子

  哈药股份(600664)作为国内首家进军直销业务的医药上市公司,直销之路一直备受业内瞩目。

  近日,哈药再次因为直销业务成为业内关注焦点。一切冲突源于一份自揭家丑的公告。

  2月17日,哈药股份发布公告披露称,公司于2月14日收到所属分公司哈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黑龙江销售分公司及全资子公司哈尔滨哈药健康产业有限公司提交的《直销业务自查报告》,发现上述两家公司在直销业务运营过程中存在不规范运作情况。

  2月16日,两家公司主动向哈尔滨市工商局说明相关情况,2月22日,哈尔滨市工商部门认定上述两家公司违规从事直销业务,要求其立即停止违规经营行为,并积极做好经销商的退货退款工作。

  自2009年12月启动直销以来,哈药对于直销板块一直寄予厚望,但为什么会自揭家丑引发业内关注。

  据悉,健康产业主要业务是通过电子商务系统向登记注册的经销商销售保健和护肤产品,哈药集团宣传部部长高也向记者介绍,健康产业自2011 年11 月起正式停止原业务运营模式,并进行转型,推行店铺经营模式,在这个过程中预计原经销商退货退款损失达2.8 亿元,这才发现了两家公司不规范经营的情况。

  “两家公司在业务上有区别,但是却出现了业务混同人员混同。”高也向《华夏时报》记者强调,“黑龙江销售分公司负责商务部允许范围内的直销业务,而健康产业本应属于电子商务模式。”

  记者在健康产业公司网站找到去年10月31日发布的一份宣传文件,称对于新的店铺模式,健康产业将设置华北地区、东北地区、华东地区等六个区域营运中心进行管理,由公司直接投资管理。

  但对于具体开始时间,记者以经销商加盟名义采访了健康产业,相关工作人员称可以留下资料,并称若健康产业感兴趣,会主动联系记者。

  随后,记者从健康产业的一位欲转为店铺模式的前经销商处了解到,店铺模式何时运作他暂时也不知情,一切要等待健康产业方面的通知。

  草草收场的合作

  就在此时,16个月之前健康产业与宁波三生那场直销业高调的合作再次进入记者视线,但该合作被后者直言为“并不美好的回忆”也让记者诧异不已。

  提到这项合作就不得不提到关键人物郑凤强。曾在安利、天狮等多家直销企业出任高管的郑凤强,在业内颇有名气,2009年12月,哈药集团宣布正式聘任其出任哈药集团顾问,这在当时被业内解读为哈药发力直销战略的实质性举措。

  此后的2010年1月,郑凤强曾对媒体表示:“直销板块已经提高到与哈药三精、哈药六厂平起平坐的位置,3亿元启动资金比2005年安利的2000万美元还要多。”

  但在2010年10月16日,事情似乎起了变化。当日,哈药健康产业与宁波三生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当时,业内有声音认为,直销行业中的企业之间、团队之间的整合并不少见,但两家存在竞争关系的拥有直销牌照的企业的整合实属首例。

  值得注意的细节是,因为两者直接的合作,宁波三生聘请郑凤强兼任该公司顾问。另据媒体报道,当年11月,哈药数据库开始对宁波三生开放。

  据悉,两者之间的合作是两企业在营销渠道、营销人员、销售产品、生产研发四方面的合作。具体到操作形式,哈药现有直销员可自愿拥有三生会员资格,自主运作,直销员可自由选择在其中一家公司报单。

  对于双方的合作,2月22日,三生副总刘彦余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当时哈药也是拿了直销牌照,它的传统产业做得非常的棒,但是他们启动直销板块时可能因为经验的缺失,不是非常的顺利,三生的主体是直销板块,当然传统业务之前也是有的,也在做的,当时也赚不到什么钱,在这种情况之下,也是通过中间人在建议,哈药想借助三生的一个管理经验,民营企业的管理经验,三生想借助哈药的产品开发、研发、销售管道的综合优势,在这种背景情况下谈到了合作。”

  然而,到了2011年初,也就是两者合作大约两个月左右时,郑凤强向媒体回应称已经正式离开哈药,但仍留任宁波三生。推进两企业的合作,似乎成了郑凤强任职哈药顾问最后的一单工作任务。

   高调的合作,本应有扎实的后续故事,然而实际的情况却截然相反。2月22日下午,记者赶到宁波三生公司所在地,宁波市鄞州区三生健康产业园,从该公司董事长助理张敏进女士处了解到,双方的合作仅维持了几个月便“流产”了。

  “去年就停止了合作,也没有终止,就是自然而然地结束了,一开始就是企业独立运作,各自管自己,后来在合作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后,各自就不再做对方的产品,业务上基本没有了往来。”张敏进表示。

  “合作一开始的时候,有人愿意跳槽,那可以选择哈药公司或三生公司,一个业务员可以做两家公司的产品销售业务,后来随着产品同质竞争,两家企业的公司性质不同等问题的出现,矛盾越发突出,最后公司方面发现这样发展脱离合作初衷,就不再继续做对方的产品,这方面的合作就不了了之。”张敏进对记者表示。

  “不约而同地结束,自然结束了。”张敏进对记者重复道。

  30张牌照,2000亿灰色资金

  首单拿牌企业间的高调合作草草收场,加上哈药对旗下直销业务的整顿,使得哈药直销漩涡愈发扑朔迷离。

  2月21日,中国市场学会直销专家委员会副秘书长龙赞对本报记者表示:“像安利这种企业,最核心的载体是直销员,哈药当初与三生合作,就是把自己的直销员梳理出去,这可能是出于各方的原因。”

  龙赞认为,哈药就是要慢慢将直销概念淡化掉,因为从哈药自己实力来看,两家都有直销牌照,哈药没必要与三生进行合作。哈药最终可能会逐步放弃直销业务。

  但显然,尽管面临着一盘乱棋,哈药对于直销这块大蛋糕显然并不愿意放手。在采访中,高也对记者强调称:“不会放弃,未来仍会在商务部规定的范围内从事直销业务。”

  不可否认的事实是,由于国内直销牌照的稀缺,加之直销行业市场空间的巨大,让这个行业日渐升温。

  龙赞对本报记者提供的数据显示,2011年度,批牌直销企业的业绩总额约为700亿-800亿元人民币,而未批牌的相关企业业绩总额则达2000亿元人民币。

  巨大的市场像一块待开发的土地吸引着大批企业涌入,据龙赞介绍,根据他们掌握的数据,未拿牌但从事直销的企业大约有一千多家左右。

  但实际上,商务部直销行业管理信息系统显示,目前拥有直销牌照的仅有包括宁波三生、哈药在内的30家企业。也就是说,在2011年度,未拿牌直销企业的近2000亿业绩成为巨大的灰色地带。

  按照相关规定,直销企业应当在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和国务院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共同指定的银行开设专门账户,存入保证金。保证金的数额在直销企业设立时为人民币2000万元;直销企业运营后,保证金的数额应当保持在直销企业上一个月直销产品销售收入15%的水平,但最高不超过人民币1亿元,最低不少于人民币2000万元。

  但大量非法直销企业的存在,让这个行业以及整个消费群体面临着不可控的风险。

  • 联系电话:010-82330198

Copyright2007@CDSP.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直销专业网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备案编号:1101081628

本站法律顾问:北京逸峰律师事务所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 京ICP备09114780号-3 营业执照  图书经营许可证 书店

版权规北京海畴所有